俗语是什么意思呢?俗语:也称常言、俗话,这三者是同义词。俗语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,简洁易懂,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,反映生活经验和愿望,天下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,就叫俗语,那小学生需要掌握俗语吗?答案是肯定的。语文的学习讲究一个基础的积累,字、词、句以及各种经典名句、俗语、谚语的积累,孩子基础薄弱的话,在之后的作文中会吃不少亏。
1、农谚的意思农谚是指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。是农民生产经验的概括和形象的反映,对于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。农谚流传相当久远,不少古书上已有记载。例如,现今流行的“秧好半年稻”,“麦要浇芽,菜要浇花”,“处暑根头白,农夫吃一赫”,“稻如莺色红,全得水来供”等农谚,见之于明末的《沈氏农书》。农谚有“秧好半年稻”,“麦要浇芽,菜要浇花”,“处暑根头白,农夫吃一赫”,“稻如莺色红,全得水来供”,
“骤雨不终日,飓风不终朝”等。根据动物的各种行为来判断天气的农谚:雨中闻蝉叫,预告晴天到。早蚯闻蝉叫,晚蚯迎雨场。麻雀囤食要落雪。蚂蚁垒窝要落雨。鱼跳水,有雨来。燕子低飞要落雨。癞蛤蟆出洞,下雨靠得稳。龟背潮,下雨兆。蚯蚓爬上路,雨水乱如麻。泥鳅静,天气晴。猪衔草,寒潮到。鸡迟宿,鸭欢叫,风雨不久到等。
2、谚语和俗语是什么意思谚语: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,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,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。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。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。谚语类似成语,但口语性强,通俗易懂,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,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。谚语内容包括极广,有的是农用谚语,如“清明前后,栽瓜种豆”;
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,如“饭后百步走,活到九十九”。类别繁多,不胜枚举,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整体中的一部分,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。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,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,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,俗语: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,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,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,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,简练而形象化,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。